所在位置:排行

道问学

更新时间:2024-04-23 17:34

发布时间:2022-06-20 17:43

毛道生:“每事问”,学问大师陶笔记科学网易订阅

他在文中说:“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毛泽东同志引用“每事问”典故,主要是倡导调查研究作风,“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陶行知的《每事问》中的“问”不仅包含了请教、调查等

发布时间:2022-05-19 17:42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全诗赏析古诗文网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

发布时间:2024-04-09 00:00

道问学道问学介绍历史知识词典网

思孟学派修养方法。致力于学问。《礼记·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郑玄注:“道,犹由也;问学,学诚者也。”孔颖达疏:“道问学者,言贤人行道由于问学。谓勤学乃致至诚也。”参见“尊德性”。词语分解:

发布时间:2023-10-03 20:16

道问学是什么意思道问学怎么读拼音解释

「道问学」一语出自[中庸],其原文为:「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尊德性为存心之功,而道问学则是致知之业,二者相发,本不可偏废,然后儒讲学,或偏于一端,致有「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如朱熹当年讲学,便力主格物穷理,而

发布时间:2017-04-21 15:54

明天讲座讲什么?先来明白明白“求道”到底“求”什么?

儒家对道的追求热情,以其创始人孔子的一句话概括,“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孔子在晚年回顾自己一生“求道”经历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发布时间:2023-08-04 00:00

道问学历史知识:道问学历史上的道问学

思孟学派修养方法。致力于学问。《礼记·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郑玄注:“道,犹由也;问学,学诚者也。”孔颖达疏:“道问学者,言贤人行道由于问学。谓勤学乃致至诚也。”参见“尊德性”。

发布时间:2016-08-31 09:10

道问学简书

道问学 子曰 古之为学为己,求仁; 今之为学为人,谋利; 是以有圣人之学,有小人之学,有明道之学,有功利之学,可不审乎? 学问归诸己,足以修身养性,体诸用,足以知行合一,克竟事功,不假外求,但凭真材实学。

发布时间:2015-12-21 00:00

尊德性而道问学光明日报光明网

尊德性而道问学 ●张岂之 (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关学文库》编委会主任) 关学文献整理与相关研究不仅是中国思想学术史的重要课题,也是体现陕西思想文化承传与创新的重要举措。 第一,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不同

发布时间:2010-01-01 00:00

由“尊德性”而“道问学”《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清代学风大异于宋明,宋明理学侧重“尊德性”,清学则趋向于“道问学”。由宋明而清的学风转轨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意义极为重大,而两种学风之间的转变当以清初为“时代枢纽”。“道问学”学风的确立反映了传统学术由理学到清学转轨的

发布时间:2017-01-01 00:00

“尊德性”还是“道问学”?

然而,《中庸》在提出了“尊德性”和“道问学”的同时,紧接着还有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以及“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祟礼”,这些内容是对于“尊德性”与“道问学”内涵的具体展开。其中,“礼仪三百

发布时间:2017-04-20 00:00

尊德性而道问学丰台纪检监察网

作为“四书”之一,《中庸》中的“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通常被视为儒家智慧人格的最高境界,并通常被简述为“极高明而道中庸”。在孔子那里,“中庸”大意是指君子的礼法实践标准和认识智慧。《论语

发布时间:2024-03-19 00:00

道问学人类学专业词典

道问学 人类学 理学家为学修身的基本方法。词出于《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其中“道”作“遵循”解。道问学与尊法性既对立、又统一,共同构成了理学家修身论的基本命题。“尊德性”即承认人性本善;“道问学”即遵循

发布时间:2022-10-09 10:50

“尊德性”与“道问学”(全文)

朱熹强调“尊德性而道问学”,而陆九渊则更重视“尊德性”。这种理论上的异同性在二人的教育观上也有着鲜明的体现:一方面,不论是在教育本体论、教育方法还是德育观上,两人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二人在教育理想和为学手段上又

发布时间:2023-06-09 22:12

“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及其教育意蕴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

摘要:“尊德性”与“道问学”既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尊德性”与“道问学”疏离,其整体功能被严重肢解。随着多元化、综合化、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提出了实现“尊德性”与“道问学

发布时间:2022-01-11 17:37

尊德性而道问学——合肥八中举办“聚焦大概念下的大单元整体教学

罗在兵从基于“五育并举”的课程建设、聚焦“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加强“德技双馨”的队伍建设、积累“选课走班”的管理经验和发挥“示范校”的引领帮扶作用等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合肥八中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育人质量的“双新”实施举措

发布时间:2023-12-09 12:10

“尚德雅行尊道问学”之考释情感沙龙清徐融媒Wap版

前段时间和几位老哥儿们在一起闲聊,闲谈间有一位老弟突然问我:“老贾,咱们县实验小学教学楼上有条大字标语,写的是‘尚德雅行,尊道问学’,我不太清楚是什么意思,你能给我解释一下吗?”接过话题我顺口作了通俗而简洁的解

发布时间:2023-05-04 00:00

赵馥洁:尊德性道问学中国社会科学网

赵馥洁:尊德性 道问学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陆航 通讯员李志瑾)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绿树婆娑的北京大学校园,在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

发布时间:2020-07-01 00:00

光风霁月怀真质襟袖家国道问学——庆祝东北财经大学林继肯教授

温馨提示:在浏览“光风霁月怀真质 襟袖家国道问学——庆祝东北财经大学林继肯教授九十寿辰”的时候,遇到了一点问题,该内容由用户上传,目前的状态为内容正在审核中。 对本文进行反馈,可以加快审核进度或“点击这里”前往其他网站查看。

相关推荐
  • 内圣外王

    作为儒家思想之一,孔子时代并没有明确提出“内圣外王”这一概念,而是道家思想代表庄子所提出,但其思想内涵与孔子在《大学》所提到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统治

  • 立言立德立功

    原标题:为新时代“立德立功立言”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

  • 格物致知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格物致知”是为人处事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历代有很多人对“格物致知”进行了解读,王阳明更是把它融入了自己的“阳明心学”。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

  • 亲民,明明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名言是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时引用的。习总书记说:“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

  • 格物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格物是指通过实践、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认识和理解世界。它强调了通过实际行动来获取真知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观

  • 明明德于天下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选自《大学》

  • 明明德日日新

    《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被认为是大学的三纲领。所谓“明明德”,指作为一个成年人,首先要明白自己有一种天赋的光明的德性。这种光明的德性要通过读书明理

这里是最全的道问学内容!在本站您可以发布有关道问学的优质文章,精彩内容不容错过!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