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排行

广大而尽精微,高明而道中庸

更新时间:2024-04-24 05:03

发布时间:2022-05-26 10:39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

译文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 注释尊德性:天性至诚。尊:恭敬侍奉。德性:受于天命之正理。道问学:讲论学问。道:讲论

发布时间:2023-05-09 13:23

2023年高考作文押题范文:致广大以谋事,精微以成事

“致广大而尽精微”语出《中庸》,意思是达到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精细详尽的微观之处。也就是说,“致广大”解决的是方向问题,彰显胸襟和格局,而“尽精微”则侧重于手段和路径,把控的是细节。二者同等重要、相辅相成,凝结

发布时间:2022-01-19 11:21

致广大而精微劳军匈奴司马懿周亚夫诸葛亮手机网易网

当然,人非生而知之者,谁都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致广大尽精微”。《礼记·中庸》这样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第一句话讲,君子应当尊奉德行,善学好问。如果一个人尊奉应有的“德行”,并能虚心

发布时间:2022-01-01 02:56

“致广大而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简书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出处:《中庸》 译文:达到宽广博大的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细微之处,达到极端的高明同时又遵循中庸之道。 《中庸》精选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

发布时间:2023-05-12 00:00

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精微

刘梦笔先生绘画艺术的文化品质 极高明而道中庸 致广大而尽精微 人比黄花瘦 刘梦笔 作 梦里春风 刘梦笔 作 近日,我见到一幅刘梦笔先生的芍药蝴蝶。写意芍药、工笔蝴蝶,神采飞扬、笔墨精到至极,尤其是两只工笔黑蝴蝶,形象生动、结构准确

发布时间:2023-07-26 00:00

致广大而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1]。优优大哉[2]!礼仪三百[3],威仪三千[4],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注释】

发布时间:2023-09-08 00:00

黄玉顺:《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钩玄专家观点孟子研究院

前引《中庸》谈到:“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要注意的是:这是接着“道问学”而言的,即是在讲怎样“道问学”,当然也是经典诠释学问题。所谓“尽精微”“道中庸”,所讲的是对经典本义的理解问题。

发布时间:2022-01-03 00:00

浦江客读史“致广大而精微”是成事之道老小孩讲述

第二,“致广大而尽精微”,是说唯有能够广博深厚,才能承载万物、含容万物。第三,“极高明而道中庸“,是说我们是否通过“中庸”这个途径,尽了自己的心力。朱熹对“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话是从提高个人修养而言,讲的是圣人之道,不求

发布时间:2019-05-17 00:00

“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极高明而道中庸”注释译文和感悟可可

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①,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②而道中庸。(《中庸》二十七) 注释 ①学问:知识,学习。②高明:一种理想的道德境界。③中庸:即“执两用中”,把握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用调和而适当的方法去处理矛盾或问题,从而避免

发布时间:2022-01-18 11:25

段华明:致广大而精微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致广大而尽精微”出自《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礼记》的篇目,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中庸》第二十七章曰:“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意思是,君子既要尊崇道德修养又要讲求知

发布时间:2022-11-10 03:54

“致广大而精微”是成事之道参考网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中国古人的哲学智慧。《礼记·中庸》说:“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意思是说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致广大而

发布时间:2022-01-27 22:48

凯丰投资吴星致投资者的一封信:新年快乐!2022求索,洞见与定力

这也是我今天首先想分享的一组关键词,“广大”与“精微”。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我过去曾在多个场合解释过凯丰的投资理念,“极精微,致广大”,它也被写在了我们的Slogan里。这正是取自“致广大而尽精微”,语出《礼记·中庸》。

发布时间:2011-11-29 00:00

故乡的云·校友访谈录之九季卫东:正直宽厚,胸怀天下

致广大而尽精微,心怀天下般广大辽阔,忠于实践之细微踏实,纯粹的学者,中庸的君子。 尊德性而道学问——风华正茂,两地书写华丽篇章 1979年秋季,季卫东以全省文科第一的成绩进入北京大学,学习法律专业。回忆起北大的四年时光,季卫东面露

发布时间:2021-10-13 00:00

“极高明而道中庸”意蕴何在

中庸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使以孔子为代表的早 期儒家思想具有了典型的政治哲学性质。在儒家的经典中, 中庸被称为“圣人之德”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 庸”。这就是说,“中庸之道”,作为一种特有的政治哲学范 畴,在儒家

发布时间:2022-11-03 00:00

致广大而精微写一篇议论文早降重

问: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句话可以写一个什么样的作文给我个题目? 答:1,这句的出处: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

发布时间:2022-01-12 10:20

致广大而精微的出自哪里,谁提出来的山西中公教育网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中庸》

发布时间:2022-02-16 23:00

转陈赟: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全面深邃的文化理想(中庸)书评

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打开中庸之道:(一)中庸之道意味着怎样的一种文化理想与文化体系。(二)这种文化理想与体系实现的契机何在。(三)我们所置身的现代与这一理想或体系有怎样的关系。一、“致广大而尽精微”与《中庸》的文化理想对于《

发布时间:2023-12-03 00:00

刘东超: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贵州宣讲网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说君子除了能在大的事情上处理得很好,还能尽心于精细微妙之处。“极高明而道中庸”是说君子在为人处世上已经达到非常高明的境界,但他又非常遵循中庸之道。我想,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君子对人生的定位。

发布时间:2021-07-19 07:40

国学与投资(四)《中庸》下原文1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解读】投资的法则其实也没什么不同,研究要做到深广、高明、长期。 【原文17】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

发布时间:2020-04-24 10:21

致广大而精微——胡润芝艺术作品鉴赏地方人民网

《中庸》曰:“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意为君子尊奉德行,善学好问,达到宽广博大境界的同时,又深入到微观之处;达到高明的同时,又遵循中庸之道。中央美术学院在建院初期,徐悲鸿创造性地将 “致广大

发布时间:2022-03-02 00:00

内蒙古日报数字报致广大而精微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相关推荐
  • 中庸博学篇原文及翻译

    《中庸》是儒家思孟学派论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巨著。此书在汉代时,被收入《礼记》一书,作为其中一篇。到宋代,朱熹又从《礼记》书中抽出,并对其进行整理和注解,《中庸》与《论语》、《孟

  •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卑以自牧原文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卑以自牧,含章可贞。”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是:君子在独处时,即使别人看不见、听不见,也要谨慎不苟,不做违反道德法律之事,做人坦荡。 我给你讲一个故事。

  • 礼记·中庸作者

    中庸是谁的著作 《中庸》的作者是 《中庸》是子思著作的,孔伋(前483年-前402年),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

  • 礼记·中庸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

  • 你如何理解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

    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 这句话出自于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礼记》。 原

  • 周记礼记中庸博学之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两汉·《礼记·中庸》《博学之》https://so.gu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处是哪? 此句出自先秦《礼记·中庸》一文。全文如下: 《礼记·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这里是最全的广大而尽精微,高明而道中庸内容!在本站您可以发布有关广大而尽精微,高明而道中庸的优质文章,精彩内容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