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排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翻译

更新时间:2024-04-23 15:26

发布时间:2023-12-03 00:00

《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

原文和翻译 对比 【原文】 知止而后有定①;定而后能静②;静而后能安③;安而后能虑④;虑而后能得⑤。物有本末,事有终始⑥。知所先后,则近道矣⑦。 【注释】 ①知止而后有定:《大学直指》云:“止之一字,虽指至善,只是明德

发布时间:2021-10-26 00:00

知止而后有定的意思爱问教育培训

“知止而后有定”的意思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志向坚定。出自春秋·曾子《礼记》《大学·第一章》,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翻译: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志向坚定;志向坚

发布时间:2024-04-22 06:41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发布时间:2017-09-22 04:11

求翻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

求翻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 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答疑一搜即得 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

发布时间:2024-01-04 14:59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出自《大学》中的一句话,作者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曾子。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下一句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

发布时间:2020-01-04 00:00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翻译 知道心安于何处、知道安住于自己的本位,内心才能真正安定; 内心安定,才能不胡思乱想,内心清净; 内心清净,才能不急不躁,不受外界影响,安然自处;

发布时间:2022-04-29 00:00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出自两汉礼记的《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

发布时间:2023-02-22 09:00

《礼记·大学》全文,原文+翻译,完整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

发布时间:2020-11-16 01:22

第一讲大学之道全文翻译注释大学赏析全集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然后才能志向坚定。止,指“止于至善”的目标,志向。定,坚定;定而后能静静:指心能保持宁静,不受任何干扰;静而后能安安:安于处境;安而后能虑虑:周祥地思虑;虑而后能得得:收获。指达到“止于

发布时间:2023-10-10 22:27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

发布时间:2020-02-03 00:00

大学之道原文翻译及赏析朱熹文言文猿诗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

发布时间:2012-10-26 00:00

人静而后安,安而能后定,定而能后慧,慧而能后悟,悟而能后得。

【翻译】安,是指内心的平静,不生杂乱的妄想;由安而得到心态的稳定,所以说是安而后定;由于心智的平稳,所以思考能力集中专一,自然就是智慧思维的起源;由于得到细致认真的反思,自然就是觉悟的道路.真能够完成觉悟了,也就没有什么疑惑和烦

发布时间:2021-07-08 11:01

阅读答案翻译

阅读答案翻译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发布时间:2017-08-26 00:00

校友寻访曾俊敏:知止而后有定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1)《大学》上有关“知止”的完整版本是这样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最难的都是理清“本末”“终始”,知道孰先孰后,明确

发布时间:2022-10-10 07:54

知行知止于止中行范文(共16篇)

15.观点明确, 能适当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篇6: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道理是告

发布时间:2023-06-11 00:00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序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出自周?曾子的《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

发布时间:2020-04-05 08:40

“静而后能安”究竟应如何理解?简书

《大学》开宗明义,讲人生的大道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中“静而后能安”一句,有的书解释

发布时间:2018-11-13 18:48

彭凯平:人工智能时代,孩子应具备3种基本素养(2)网易订阅

其实,这在“大学之道”中早已告诉我们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何实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之道宣扬的就是人性的光辉和人性的力量,戒可以生定,定可以生

发布时间:2023-08-17 00:00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论语》十二章

三篇儒家选文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论语〉十二章》重点讲述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点不烦,精辟隽永。《大学之道》强调“修身为本”,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

发布时间:2023-08-14 01:02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什么意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

发布时间:2022-05-19 22:28

最新大学语文试题360文档中心

1.将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

发布时间:2019-08-20 00:00

《礼记·大学》全文(现代文注释)英文对照爱问办公

大学theGreatLearning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文的根本宗旨就是弘扬本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将以身作则使普通的人知道去垢显真的道理并

发布时间:2016-06-06 00:00

御製繙譯四書:御製繙譯四書ChineseTextProject

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口庄告学逞兰议霆更筵逞玉夕蒙迁至是光黔安而后能虑息幽虺而后能柔灵尧夕王也打学也书穷道与书书穷多刘滨静而后能安虫主珍且曼盖一字圣正熏艾宝锦打多必告辜乂竖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几枣走夕掌迢辇

发布时间:2023-07-12 00:00

《礼记》·《大学第四十二》原文注释和翻译礼记可可诗词网

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④。知止而后 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 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今注】 ①大学:据郑玄说,大学,指博学,谓自个人修身、齐家,逐渐扩大到治国 平天下的道

发布时间:2023-02-03 00:00

《大学》原文及译文

〖翻译〗大学之道,在于显明我们自身本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亲近民众,使人人恢复原本就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让我们自己和他人都回归到圆满的本性中来。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

相关推荐
  • 人一己百中庸原文及注释

    20、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解释】长辈呼唤别人,应代为传唤和转告;如果那个人不在,前去转告; 21、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现能 【解释】称呼尊者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

  • 孟子说的怜悯体恤的原文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

  •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9.19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①,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 ①篑(kuì):盛土的筐子。 【翻译】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

  • 孟子说怜悯体恤的背景

    摘要:两千多年来,对孟子言说的“四心”“四端”与“四德”三者逻辑关系的诠释,主要形成了两条路线:一是认为“四心”是“四德”的外用、萌芽或体现,不妨称为“四心萌芽说”;二是主张“四心

  • 是可忍孰不可忍原文及译文

    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原本是孔子对“三桓”之一季孙氏在家庙中使用八佾的批评。八佾是周代宫廷乐舞制,八人一行为一佾,八佾就是六十四人。跟周天子用九鼎一致,周代礼制规定“天子八佾,诸

  • 人都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

  • 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翻译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

这里是最全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翻译内容!在本站您可以发布有关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翻译的优质文章,精彩内容不容错过!